自控理论 第04章 根轨迹方法

发布时间:2022-06-27 发布网站:脚本宝典
脚本宝典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控理论 第04章 根轨迹方法脚本宝典觉得挺不错的,现在分享给大家,也给大家做个参考。

4.1 引入

  • 劳斯判据的缺陷

    虽然能判断是否稳定,但是不能判断稳定后的各项指标如何,具体来说就是劳斯判据不能反映超调量、上升时间等信息。所以还要继续找新的方法,本章介绍的根轨迹方法就是一种既能判稳,又能反应稳定后的其他指标的方法。

  • 定义

    • 开环传递函数

      不失一般性地,令前向支路传递函数(G(s)=frac{N_1(s)}{D_1(s)})与反馈支路传递函数(H(s)=frac{N_2(s)}{D_2(s)}),则它们的乘积定义为开环传递函数(return ratio)(G_o(s))

      自控理论 第04章 根轨迹方法

      [G_o(s)=G(s)H(s)=frac{N_1(s)}{D_1(s)}cdotfrac{N_2(s)}{D_2(s)}=frac{K(s-z_1)(s-z_2)cdots(s-z_m)}{(s-p_1)(s-p_2)cdots(s-p_n)}=frac{KN_o(s)}{D_o(s)} ]

      • 此处的开环传递函数和上一章的开环传递函数其实是同一个东西,只不过上一章中都是单位反馈(H(s)=1),所以就有(G_o(s)=G(s)H(s)=G(s))了。
      • 以上述的形式表示开环传递函数,则(K)称为根轨迹增益。
    • 特征方程

      [D(s)=N_1(s)N_2(s)+D_1(s)D_2(s)=D_o(s)+KN_o(s) ]

4.3 构建根轨迹的规则

与其说是规则不如说是规律,不过ppt上用的rule,老师也说的规则,就按规则来吧。。

根轨迹的定义

随着(K)从0增大到(infty),特征方程(D_o(s)+KN_o(s)=0)的根,也即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在复平面上的运动轨迹称为根轨迹。为了方便后边的分析,一般还都写为下列定义式中(frac{N_{mathrm{o}}(s)}{D_{mathrm{o}}(s)}=-frac{1}{K})的形式

[mathcal{R} mathcal{L}left(D_{mathrm{o}}, N_{mathrm{o}}right)=left{s: frac{N_{mathrm{o}}(s)}{D_{mathrm{o}}(s)}=-frac{1}{K}, K in[0, infty)right} ]

注意:虽然下边一直在拿(G_o(s))讨论,但根轨迹不是(G_o(s))极点的轨迹,而是原来的闭环传递函数极点的轨迹。

  • 相角条件:由定义有(G_o(s)=-1quad sinmathcal{RL}(D_o,N_o)),故根轨迹上的点满足

    [angle G_o(s)=(2k+1)pi,sinmathcal{RL}(D_o,N_o) ]

  • 幅值条件:由定义易知

    [K=left|frac{D_o(s)}{N_o(s)}right| ]

规则0:实系统的根轨迹总是关于实轴对称

因为复数根总是共轭的,所以它们的轨迹也会关于是轴对称。

规则1:根轨迹分支的个数等于开环传递函数(G_o(s))的阶次

这里假设(D_o(s))(N_o(s))已经没有公因式了。则根据(n)此方程有(n)个根的定理,易得此规则。

规则2:根轨迹起点和终点的规律

(Kto0)时,(G_o(s)=frac{N_o(s)}{D_o(s)}toinfty),故根轨迹起始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;

(Ktoinfty)时,(G_o(s)=frac{N_o(s)}{D_o(s)}to0),故根轨迹终止于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。

  • 注意无穷远也可能是零点。

规则3:实轴上根轨迹的规律

实轴上一点右边的零/级点个数(重根算多个)若为奇数,则该点在根轨迹上,反之则不在。

  • 证明:

    (s)在实轴上时,有

    [frac{N_o(s)}{D_o(s)}=frac{K(s-z_1)(s-z_2)cdots(s-z_m)}{(s-p_1)(s-p_2)cdots(s-p_n)}<0 ]

    对于共轭的极点或零点(s_1,s_2),总有(|s-s_1||s-s_2|=|s-sigma-jomega||s-sigma+jomega|=(s-sigma)^2+omega^2>0),所以它们不会使得开环传函为负。继续考虑实数的零点和极点(s_0),如果((s-s_0)<0),有(s<s_0),即该点(s_0)会在这段根轨迹的右边。再稍微扩展一下就得到了该条规则。

规则4:(sto infty)时根轨迹渐近线的规律

推导翻书,太长不抄啦。思路:将(frac{D_o}{N_o})展开为(s)的多项式,省略(stoinfty)时的二阶小量,然后再泰勒展开一次,计算稍微多一点,建议背下来咯。

[s-frac{sumlimits_{j=1}^np_j-sumlimits_{i=1}^mz_i}{n-m}approx K^{frac{1}{n-m}}e^{jfrac{(2k+1)pi}{n-m}} ]

故渐近线与x轴的截距和夹角为

[left{ begin{aligned} sigma_a&=frac{sumlimits_{j=1}^np_j-sumlimits_{i=1}^mz_i}{n-m}\ theta_a&=frac{(2k+1)pi}{n-m} end{aligned} right. ]

规则5:分离点、汇合点的规律

  • 定义

    • 分离点:实轴上相邻两极点之间的根轨迹在该点脱离实轴。
    • 汇合点:实轴上相邻两零点之间的根轨迹在该点到达实轴。
  • 特点:分离点、汇合点是开环增益(K=-frac{D_o(s)}{N_o(s)})沿实轴变化时的极值点。举个例子,根轨迹终止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零点,则在两条根轨迹从汇合点出发然后终止于两零点的过程中,(K)一直增大,故汇合点处的(K)就是这两个零点之间的极小值。

    • 分离点是极大值点。
    • 汇合点是极小值点。
  • 计算:此时的极点(s)满足(frac{mathrm d}{mathrm d s}frac{D_o(s)}{N_o(s)}=0),既满足

    [D_o'(s)N_o(s)-N_o'(s)D_o(s)=0 ]

    • 要注意该方程的解只是驻点(stationary point,即一阶导数为0的店),而驻点不一定是极值点。严格来说要检查高阶导数以排除非极值点的情况,但一般遇不到。。。

规则6:根轨迹出射角、入射角的计算

由相角条件有

[angle G_o(s)=sumlimits_{i=1}^m(s-z_i)-sumlimits_{i=j}^n(s-p_j)=(2k+1)pi ]

(s)趋近极点和零点可以得到以下结论(非重根的结论是易得到的,至于重根为什么是除一个(n)得到的,课上没有解释)

  • 出射角:下标d指departure,即离开极点;(n_l)是指这个极点是(n_l)重极点。

    [theta_{d,l}=frac{1}{n_l}left[(2k+1)pi+sumlimits^m_{i}angle(p_l-z_i)-sumlimits^n_{jne l}angle(p_l-p_j)right] ]

  • 入射角:下标a指approach,即趋近零点;(n_h)是指这个极点是(n_h)重零点。

    [theta_{a,h}=frac{1}{n_h}left[(2k+1)pi-sumlimits^m_{ine h}angle(z_h-z_i)+sumlimits^n_{j}angle(z_h-p_j)right] ]

规则7:虚轴穿越点、临界稳定根轨迹增益的计算

假设根轨迹在((0,jomega))穿越虚轴,且此时的增益为(K_{cr})cr指critical,此时系统临界稳定),则满足

[K_{cr}N_o(jomega)+D_o(jomega)=0 ]

(N_o(jomega))(D_o(jomega))(a+jb)的形式表示,则可以得到一个关于(K_{cr})(omega)的方程组,解该方程组即可得到它俩。

[left{ begin{aligned} N_o(jomega)=h_N(-omega^2)+jomega g_N(-omega^2)\ D_o(jomega)=h_D(-omega^2)+jomega g_D(-omega^2) end{aligned} right.\ ]

规则8:根轨迹在实轴上的交点的规律

规则5是规则8的特例,规则5描述的是两条根轨迹在实轴上相交的规律,规则8描述的则是(r)条根轨迹在复平面上任意一点相交的规律。

假设(r)条根轨迹相交于(s_0),则此时有(用的不多,证明翻书吧)

[left.frac{mathrm d^k}{mathrm d s^k}frac{D_o(s)}{N_o(s)}right|_{s=s_0}=0,forall 1le kle r-1 ]

故求解上述方程,然后将解带入(frac{D_o(s)}{N_o(s)})验证是否为负实数即可得到根轨迹的交点。

  • 同时(s_0)还是特征方程的(r)重根,由根轨迹的定义可以的到这个表述。
  • 分离点和汇合点只涉及到了根轨迹在实轴上的相交,但此处得到的交点可能在复平面上的任意一点。

规则9:(n-mge2)时,闭环极点的和等于开环极点的和

假设开环极点为(r_i iin[1,n]),则有

[prod_{j=1}^{n}left(s-p_{j}right)+K prod_{i=1}^{m}left(s-z_{i}right)=prod_{k=1}^{n}left(s-r_{k}right) ]

(n-m>2)时通过上式求(s^{n-1})的系数即可得到该规则。

  • (K)增大时,闭环极点会变化,但开环极点不会变化。该规则说明了当(n-m>2)时,虽然闭环极点会随着(K)增大而变化,但它们的总和不会变,所以如果有一条根轨迹随着(K)增大而向左走,则为了极点之和不变就一定会有一条根轨迹向右走,这条根轨迹在(K)较大时则很有可能导致系统不在稳定。

规则10:这10条规则不能唯一确定根轨迹

只是一些规律嘛,这是当然的。现在毕竟有Python有MatLab,学这个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只是应付考试中的手绘根轨迹题目了。

手绘步骤

  1. 求出开环传函
  2. 求出开环传函的零、极点
  3. 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
  4. 求出分离点、汇合点
  5. 求出出射角和入射角
  6. 求出穿越点、临界稳定根轨迹增益
  7. 求出渐近线
  8. 定性手绘

4.4 特殊的根轨迹

4.4.1 其他系统参数的根轨迹(广义根轨迹)

先写出特征方程,然后把它调整成以下形式

[frac{N_o'(s)}{D_o'(s)}=frac{1}{theta_i} ]

其中(theta_i)是关心的系统参数,则就又可以用上一节中的方法画根轨迹啦。

4.4.2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(零度根轨迹)

形成正反馈既可能由综合点的符号导致,也可能由反馈通路传递函数(H(s))系数的符号导致,确定到底是不是正反馈系统,稳妥的方法是看特征方程写成什么样:

[D_o(s)pm KN_o(s)=0 ]

其中

[left{ begin{aligned} N_o(s)&=(s-z_1)(s-z_2)cdots(s-z_m)\ D_o(s)&={(s-p_1)(s-p_2)cdots(s-p_n)}\ end{aligned} right. ]

如果取正号则是负反馈,规则按普通的根轨迹来;反之则是零度根轨迹,所有普通根轨迹中涉及((2k+1)pi)的地方都得改为(2kpi)

  • 相角条件

    [angle G_o(s)=2kpi,sinmathcal{RL}(D_o,N_o) ]

  • 规则3

    实轴上一点右边的零/级点个数(重根算多个)若为偶数,则该点在根轨迹上,反之则不在。

  • 规则4

    [s-frac{sumlimits_{j=1}^np_j-sumlimits_{i=1}^mz_i}{n-m}approx K^{frac{1}{n-m}}e^{jfrac{2kpi}{n-m}} ]

  • 规则6

    • 出射角:下标d指departure,即离开极点;(n_l)是指这个极点是(n_l)重极点。

      [theta_{d,l}=frac{1}{n_l}left[2kpi+sumlimits^m_{i}angle(p_l-z_i)-sumlimits^n_{jne l}angle(p_l-p_j)right] ]

    • 入射角:下标a指approach,即趋近零点;(n_h)是指这个极点是(n_h)重零点。

      [theta_{a,h}=frac{1}{n_h}left[2kpi-sumlimits^m_{ine h}angle(z_h-z_i)+sumlimits^n_{j}angle(z_h-p_j)right] ]

脚本宝典总结

以上是脚本宝典为你收集整理的自控理论 第04章 根轨迹方法全部内容,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自控理论 第04章 根轨迹方法所遇到的问题。

如果觉得脚本宝典网站内容还不错,欢迎将脚本宝典推荐好友。

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,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联系处理。小编QQ:384754419,请注明来意。
标签: